距离成都市100多千米,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代号为909的基地,这里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所在地,我国核能第一度电就在这里发出。现在,这里孕育出了“华龙一号”,使我国拥有了全球领先的三代核电技术。
“中国核动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信心和底气,是在四川西南部这片山区浇筑的。”据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现在回到这里守护基地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下简称中国核动力院,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副基地长唐斌介绍,这里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寄予厚望,也承载着新时代强核强国的梦想。
“核”筑中国梦:我国核能第一度电发出
1970年8月30日,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正式建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动力院党委书记万钢回顾我国核能发展历程时说:“我国能够研发设计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源于我国50余年来深厚的核动力技术积累,而这些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1958年,我国启动核动力潜艇工程项目。
“华龙一号”项目建设
1965年8月,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正式开始研制。在缺少外部资料可以参考、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可以借鉴的条件下,老一辈科学家们凭着智慧,依靠团结协作的力量,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便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
“没有电脑,仅有一台手摇计算器,靠拉计算尺、打算盘,1970年12月2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艇上零部件有46 000个,需要的材料多达1 300多种,全部自主研制,没有用国外一颗螺丝钉,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万钢介绍说,“同时,陆上模式堆的建成也为我国发出了华夏大地的第一度核能发电,这对于我国核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陆上模式堆建成开始,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先后自主设计建成了多种类型的研究堆,为我国核电的自主研发设计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技术基础。”
1980年中国核动力院自主设计建成中子通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通量工程试验堆,为我国核动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研发平台。80年代末期,中国核动力院又成功建成了我国首座脉冲型反应堆,从而打破了美国对该项技术的独家垄断。
秦山核电站
当国家决定建设核电站时,中国核动力院为秦山一期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并完成了许多重要的试验验证。在秦山二期核电站招标过程中,中国核动力院在反应堆及主冷却剂系统设计任务中一举中标。
“在以后近10年的建设过程中,中国核动力院既承担工程设计也承担试验验证及科技攻关,在核电站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等领域为我国核电自主化的重大跨越作出了重要贡献。秦山二期核电站并网发电以来,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表明中国具备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大型核电站的能力。”中国核动力院院长王丛林介绍。
“也正是在秦山二期建设期间,我们埋下了‘华龙一号’‘中国芯’的种子。”王丛林回忆,“1997年,秦山核电站的二期主体工程正在建设,工程设计装机容量为两台65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那一年的一个午后,在909基地,一栋两层办公楼里回荡着激烈争论的声音。时任中国核动力院副院长的张森如老先生与我们20几名科研人员在此讨论着中国自主百万千瓦级核电方案的主要技术参数。虽然秦山二期核电站还在建设,但那时大家已经在讨论什么时候中国能有自己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了。”
作为研发亲历者的中国核动力院副院长吴琳进一步解释:“在那次研讨会中,中国核工业集团创新性地提出了‘177堆芯’的概念。”这一设计不仅可使核电机组的发电功率得到5%~10%的提升,同时也降低了堆芯内的功率密度,提高了核电站安全性。他们也许很难想象,彼时种下的“种子”,会在20余年后开花结果,化身为“华龙一号”。
优化升级:展现“华龙一号”持久生命力
近年来,围绕“最高标准、最优质量、最好性价比”,以福建福清示范项目落地为起点,到巴基斯坦卡拉奇海外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再到开启福建漳州批量化建设之路,“华龙一号”发展路径充分表明,前者为后者奠定基础,后者站在前者的肩膀上不断继承、优化与创新,逐渐变得更优更强。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介绍,海内外建造的“华龙一号”机组,都非常注重经验反馈,连相继开工建设的福清核电5号和6号机组之间也是如此。
上一篇:中国核动力事业垦荒牛的澎湃人生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 《核动力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